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康健园|自主创新靶向药改写晚期肝癌用药困境 

来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2

肿瘤的生长离不开营养,而新生血管是供给肿瘤营养的必备结构。成功阻断肿瘤新生血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以血管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药的诞生,改变了肝癌系统性治疗一度“无药可医”的困境。

2020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正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后失败或不可耐受的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阿帕替尼的肝癌适应证获批填补了国内自主研发肝癌靶向药物的空白。日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具体医保适应证为“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后失败或不可耐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由此,中国晚期肝癌患者又多了一种医保可报销的靶向药物选择,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国肝癌新发病例达到41万人,死亡人数高达39.1万人,全球半数的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我国非常明确而独特的肝癌高危因素,约70%的肝癌由乙肝发展而来,另有20%因丙肝感染导致,只有不到10%的肝癌患者完全没有病毒性肝炎史。

此外,肝癌的发病隐匿,在中国大部分的肝癌患者初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阶段。对于少部分早期发现的肝癌患者,手术、消融等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术后并不代表已完全治愈,仍有复发可能。大部分晚期确诊的患者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介入治疗效果也有限,全身性的药物治疗则成为延长生存的主要手段。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肝癌在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特征、分子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与分期、治疗策略上均有明显不同。AHELP研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该项研究成果已在线全文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子刊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并已在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2021)上发布,标志着我国肝癌领域靶向药研发水平迈入国际先进水平。2020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已将阿帕替尼单药正式纳入晚期肝癌二线治疗推荐(推荐级别为 I 级,证据级别为 1A 类)。

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晚期肝癌治疗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果。2020年,FDA批准了T+A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方案用于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以免疫为基础的联合靶向治疗已经改变肝癌系统治疗的格局,并将成为肝癌一线治疗的基石。然而,“T+A”方案研究中纳入的患者主要是欧美人群,中国患者需要量身定制的“中国方案”。

RESCUE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专门针对中国肝癌患者的研究。该研究探索了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双艾方案”)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双艾方案”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与免疫治疗药物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可对免疫微环境产生根本性改变,加强PD-1单抗的作用,起到“1+1>2”的效果。RESCUE研究结果显示,“双艾方案”用于晚期肝癌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46%;12个月总体生存(OS)率达到75%,意味着75%的患者可以活过1年;中位总生存期达到20.1个月,表明半数晚期肝癌患者通过“双艾方案”,可存活超过20.1个月。

基于RESCUE研究的优异疗效数据,“双艾方案”已成为《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推荐的晚期肝癌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潘嘉毅)

上一篇:浙江:镇海疫情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基因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