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复旦肿瘤”团队回顾30余年全球前列腺癌流行病 

来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9

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叶定伟教授团队对亚洲前列腺癌近30年来流行病学变迁系统归纳后发现,亚洲前列腺癌患者有别于欧美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特点,并从基因组层面分析了亚洲前列腺癌的差异化特征,为推动制定针对亚洲人群特异性的前列腺癌个体化诊疗方案指明了研究方向。日前,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Review?Urology?》(影响因子11.0)。

同为前列腺癌,诸多情况不相同

研究团队成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朱耀教授介绍,在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速分别高达8.92%,13.37%,均位列恶性肿瘤第一;2020年死亡人数达5万多例,是美国的两倍。然而,亚洲前列腺癌患者传统上仍被认为是小占比人群,既往针对亚洲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基因组学特点尚未有系统性归纳分析,严重阻碍了亚洲前列腺癌精准诊疗的进展。

此次研究叶定伟教授团队回顾了既往30余年全球范围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变迁数据,分析发现四大关键特点:

首先,亚洲前列腺癌发病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但亚洲不同国家之间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前列腺癌发病率相对越高;

其次,高脂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超重与肥胖是亚洲人群患前列腺癌的高风险因素,而进食果蔬、绿茶、咖啡及体育运动是亚洲人群患前列腺癌的保护性因素;

再者,亚洲前列腺癌死亡率/发病率比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前列腺癌死亡率/发病率比越低;

最后,进行前列腺癌筛查的亚洲国家,前列腺癌患者远处转移比例显著降低,总生存率同步升高。

叶定伟教授表示,这些发现表明了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之间,以及亚洲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这些发现也对现有亚洲前列腺癌诊疗体系具有显著启发,预示了随着经济水平持续发展,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将进一步升高,而积极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吸烟、肥胖等可能有益于降低患病风险。最重要的是,在亚洲地区积极推广PSA筛查能极大改善目前初诊转移性前列腺癌的高占比现状,显著延长患者生存。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在全国率先推行社区前列腺癌筛查项目,发起“泌尿肿瘤基层巡讲暨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将前列腺癌筛查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建立了12家“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基地”,22家“前列腺癌精准筛查社区服务站”,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前列腺癌筛查先行者”,并开设国内首个“前列腺癌筛查门诊”,即服务于上海本地市民,也将筛查理念和模式辐射影响到全国。

名为前列腺癌,特点却各不相同

叶定伟教授团队对亚洲前列腺癌患者与欧美前列腺癌患者之间的基因组学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索导致流行病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团队发现,尽管亚洲前列腺癌与欧美前列腺癌在解剖学上均归类为前列腺恶性肿瘤,然而在分子层面却存在巨大差异。

研究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发现:

首先,ERG融合事件、SPOP突变、FOXA1突变、均是导致前列腺癌发生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欧美患者ERG融合突变率约为50%,东亚人群ERG融合突变率仅为15%左右;反之,亚洲人群SPOP突变率则是欧美前列腺癌患者的两倍。

其次,FOXA1突变率更显著高于欧美患者;东亚人群PTEN缺失事件显著低于欧美人群。

第三点是基于欧美人群发现的147个前列腺癌易感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仅有11个位点在亚洲人群被验证,而在亚洲人群中发现的11个前列腺癌易感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仅有3个位点在欧美人群被验证。

“虽然名为前列腺癌,特点却不尽相同,这就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叶定伟教授说,我们亚洲人前列腺癌与欧美前列腺癌本质并不相通,照搬欧美数据对亚洲患者进行诊疗其实并不科学、也并不精准。过去我们很多团队跟随欧美国家做了大量相似性研究,但是生存率提升不明显,未来我们需要多做具有亚洲人群特色的原创性、引领性研究,目的只有一个提高中国乃至亚洲人群前列腺癌诊治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介绍,目前该所在前列腺癌基因分型(Eur?Urol?2019)和精准影像(CCR?2020)处于领先地位,引领中国前列腺癌精准治疗和影像的方向;已设立的前列腺癌精准治疗和影像中心,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根据精准影像和基因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打破以往前列腺癌诊疗模式条框化、缺乏量体裁衣的困境,不断推进最新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提升国人前列腺癌的生存率和生活治疗。

上一篇:鹰潭市举办2021年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大比武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