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关于同性恋的探讨读者来信 

来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7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第19卷第3期?215?,?读者园地?关于同性恋的探讨—读者来信 ——关键词:同性恋;流行病学;分类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09)编辑先生:同性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否属于精神障碍颇有争议,但应该是精神卫生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不少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各抒所见,说法纷纭。请贵刊对此作一简介,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谢谢。河北若干精神科医师答读者来信在中国,无论古今,人们对同性恋持赞成态度的河北省的几位精神科医师: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持否定态度。当前虽然法律制同性恋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同性[1]度对同性恋者越来越宽容,人们的态度也有了改变,恋作为人类学、社会学和精神卫生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对他(她)们的憎恶在一定范围里仍明显存在,社在19世纪后叶才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早期研究会舆论的压力对同性恋者的心理影响仍相当严重。[5]普遍认为,同性恋属于性心理障碍(性变态),但上如不少人仍视同性恋者为社会败类。何兆雄的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则被认为同性恋属于少数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同性恋违反了人类进[2]人的自然状态(正常状态)。我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也纳入了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概[3]念。另外,同性恋是传播某些性传播疾病尤其是艾滋病(AIS)的重要途径,所以他仍是精神卫生领D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对国内同性恋的研究现况作一概述。1同性恋的概念与分类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由德国医生Benbert于1869年首先提出。原意是指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而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国外学者对同性恋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同性恋者之间和异性恋者之间的性欲吸引是一样的。我国有学者认为:“同性恋行为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活动;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4]”。对同性恋的分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美国有学者调查人群性行为时,依据同性恋关系发生的频度将同性恋划分为6个等级:①偶尔发生同性恋行为;②同性恋行为常见,但少于异性恋行为;③同性恋行为与异性恋行为持平;④同性恋行为多于异性恋行为;⑤同性恋行为占支配地位;⑥绝对同性恋。但上述划分并没有反映出同性恋者的心理特征,而且将境遇性同性恋、偶尔性同性恋等假性同性恋及双性恋、易性症等都包括其内。我国学者基本沿用3分法:真性同性恋(亦称素质性同性恋,绝对同性恋);兼性同性恋(相当于可变性同性恋);假性同性恋(主要指境遇性同性恋或偶然性同性恋)。2我国民众对同性恋的认识化的规律,背离了性行为的天然作用;同性恋行为对AIS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同性恋会导致犯罪现象D且同性恋会对家庭和婚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等等。[6]陶林等采用修订过的美国同性恋态度调查问卷,对500名医务人员和300名大学生进行了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对象比当年美国人对同性恋态度更为宽容,但由于调查样本较小,这一结果并不能代表中国民众对同性恋的宽容和认同。汪亮[7]香港岭南大学、等对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的759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均认为社会对于同性恋应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认同同性恋者的性爱方式,同时也认识到同性恋行为感染AIS的高风D险性。3流行情况有关同性恋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报道不尽一致。1991年北京市成年男性中2.0%~4.0%是同性恋者。另有报道显示我国男同/双性恋者约占性成熟[8]期人口的3.0%~4.0%,也有人认为在社会统计[9]上有些数据有夸大同性恋的倾向,依据是特定环海员、境下短期同性性行为者(如囚犯、民工等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中)和偶尔为之的同性性游戏行为者,不应列为同性恋者。4同性恋成因的有关理论假说关于同性恋的成因,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2个方面。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单卵双生子的性心理常常有明显的超偶然性,同性恋的一致性也较高,推测与多基因遗传有关。有研究?216?表明丘脑下部的性行为中枢,可以影响男性或女性的性行为表现。也有证据表明,一些男同性恋者在儿童时期就有较明显的女孩行为特点。在精神动力学方面,是否与缺乏父爱,或与母亲有亲密的联系而导致同性恋的发生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动物试验发现在雌鼠大脑性分化前给予高剂量雌激素可能起到促雄性化及去雌性化作用,并可能引起同性性偏[10]爱。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生长发育环境、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缺乏父爱或缺乏对父亲性认同、胆小、性格特点(内向、缺乏攻击行为)、早期性经历(早年遭受性骚扰、性袭击)、性诱惑、自幼体[11]弱等可能是自我不和谐同性恋的诱发因素。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生身双亲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特别是怀有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对同性生身双亲的敌对感。当儿童抑制这种性本能情结,并对其同性生身双亲认同时,这一时期宣告结束。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与此相反,如果儿童在此期间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母或恋父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发生相似的心理异常。目前人们认为同性恋是生物2理2会因素综合作心社用的结果。5同性恋与性传播疾病同性恋是传播性病的重要途径。相关AIS流D行病学资料表明,全球约3/4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是通过性传播,而通过男同性恋传播占1/4。在我国,最早发现的经性传播的HI感染者是男2V男性接触者(MS)。中国MS人群中HI感染率呈MMV上升趋势。国内报道显示,男性同性恋者中HI感V[12,13]染率在1.6%~17.1%。同性恋因性行为多样性、性伴侣多及与陌生性伴侣接触,容易感染和传播JClinPsychiatry,2009,Vol19,No.3外,大多数同性恋者生理上并无异常,通常不被认为是病态,故有人主张不予治疗。另有一部分人观点相反,他们认为同性恋问题涉及道德、家庭安法律、定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上升,故有人认为需要治疗。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首要的是对具有同性恋行为的人进行分类,而后区别对待。同性恋人群中确有少数是绝对的同性恋,他们不认为自己这种性取向有何不妥,不想改变也不会为此求医。因此,究竟是否治疗,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对于性心理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性认同障碍者(自我不和谐同性恋者),他们对同性恋行为经常表现出焦虑、内疚和困惑,对此应予治疗。治疗方法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技术(包括条件化、脱敏、厌恶再条件化、抗抑疗法等)。对伴发焦虑和抑郁者,可用抗焦虑、郁剂对症处理,但除非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一般不宜[16]使用抗精神病药。参考文献:[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2]王延光.同性恋与ARDS防治对策[J].浙江学报,2001:.[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2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3[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7.[4]王小波,李银河.他们的世界[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5]何兆雄.同性恋的社会伦理评价[J].医学和哲学,2002,23:629.[6]陶林,周红,刘仁刚.对医务人员和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J],2001,10:.港澳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认知[7]汪亮,余翠萍,黄阿毛,等.粤、、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张北川,李秀芳,史同新,等.2001年1109例男男性接触者性病ARDS高危行为监测与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9]刘援朝.从心理咨询角度思考同性恋[J].性心理学,2005,14:36.[10]许毅,黄满丽,魏宁,等.大脑性分化前外源性雄激素对雌鼠性定向影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38:37.[11]王向群,马晓年.自我不和谐同性恋诱发因素初探[J].中国[14]性病及AIS。因肛交和口交所引起的淋病、D梅毒和尖锐湿疣也相对多见。6同性恋的健康教育和治疗由于同性恋者数量多,危险性行为方式多,性伴侣多,隐蔽性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差等原因,对该群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3.[12]张北川,李秀芳,史同新,等.对中国男/双性爱者的数量与ARDS病毒感染率的初步估测[J].中国性病AIS防治,D2002,8:.[13]蔡文德,冯铁建,谭京广,等.男同性恋者行为特征和STD/AIS感染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3282D330.[15]体的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可提倡同性恋者禁欲或节欲;提倡坚持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尤其肛交陌生性伴侣);选择固定的性伴侣;减少口交、等危险性行为;定期健康体检等。有关同性恋的治疗及疗效目前尚有争论。目前,除一部分同性恋者被高度怀疑有其生物学因素性病与健康教育[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4]陈培明.同性恋、2003,17:62.[15]赵星球.男性同性恋和普通性传播尿道炎的研究[J].中华新医学,2004,5:.[16]薛兆英.现代性医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常州,解放军102医院阎同军,王焕林通讯作者:阎同军,E2wmail:

上一篇:社会不平等与追求生存权利的平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