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临床药物依从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来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当今,药物依从性(medication adherence)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全球有25%~50%的患者没有按照医嘱建议服药。在美国,药物依从性不良每年导致12.5万人死亡、10%的患者住院治疗,每年经济损失高达2 890亿美元[1]。WHO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有50%~60%的患者药物依从性不良[2]。在我国,药物依从性不良的现象也十分普遍,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需药物长期维持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研究表明,国外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药物依从性不良的比例高达40.6%[3],而我国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药物依从性不良的比例更高[4]。WHO指出,与研发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比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获得的收益则更大[5]。自依从性概念提出以来,药物依从性评价问题一直是各国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依从性评价方法层出不穷,本文旨在综述临床药物依从性评价的相关研究,为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提供参考。

1 依从性的概念

治疗依从性(therapeutic adherence)又称为依从性,1975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引入患者依从性(patient compliance)的术语[6]。

药物依从性是治疗依从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用药行为与健康照护者推荐的行为相符合的程度[7],包括药物治疗的开始、执行及终止3个阶段[8]。良好的药物依从性即是要求患者在用药的3个阶段与医嘱用药方案相一致,不能因主观原因自行改变。通常情况下,这种“不可自行改变”所强调的是患者的被动服从,与现代医疗模式下“以患者为中心”不符。现代模式下的药物依从性更加提倡医患间的关系从传统的被动依从转变为合作,在患者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下,通过医患双向沟通达到良好药物依从目的。

2 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式

2.1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的探究是药物依从性评价和药物依从性干预的研究基础。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若不加以区分,会使药物依从性评价和依从性干预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得不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许多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疾病从多个方面对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涉及社会人口学、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众多依从性研究普遍认为药物依从性的好坏与人口学因素如年龄、性别、民族、婚姻、教育程度、职业等,以及经济条件、社会支持、医疗环境、药物治疗方案等密切相关[9-12]。

许海燕等[13]对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做了系统的评述,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归类方面,国外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划分方法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五分法,其中二分法和三分法均以WHO提出的五分法为基础。WHO五分法把导致药物依从性不佳的影响因素归为患者因素、情景因素、治疗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医疗系统因素五个方面。患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生理缺陷、认知缺陷等;情景因素包括无症状的慢性病、心理障碍等;治疗因素包括处方复杂、治疗失败经历、药物副作用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低收入、高药费、高交通费、社会支持差等;医疗系统因素包括医患关系差、就医困难、医疗行为缺乏连续性等。WHO五分法应用较广,成为后续许多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的框架基础;二分法分为故意不依从(可感知、有意识的障碍)和非故意不依从(实际障碍)三分法分为患者方面因素、医务人员方面因素和医疗体系方面因素。三种划分方法各有其适应情况。总的来说,药物依从性众多影响因素的归类有助于药物依从性评价和临床干预,具有逻辑性强、主要内容完整且精炼的优点。

在具体的、细分的各项依从性影响因素中,不同疾病和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导致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且各有偏重。对于疗程较长、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耐受度低)的疾病,如结核病等,患者的心理因素、家庭支持较为关键;对于短期病情变化不显著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晓度和自身病情状况评估的认知度会显著影响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某些重大疾病,如肿瘤,患者治疗失败的经历、经济因素等往往对患者药物依从产生较多的影响;患者生活地域偏远,则医疗条件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则会加大;面对复杂的药物治疗方案,年龄大的患者比年轻患者更易表现不依从。

2.2药物依从性的干预 药物依从性的有效干预首先是基于对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的准确把握,并需要医患双方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药物依从性干预主要有行为干预和心理干预两个方向。

上一篇:药物流行病学在临床药学专业中的作用及其授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