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科学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纪录片流行病中的科学 

来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纪录片《流行病》海报

“100年前,一种致命的病毒席卷全世界,感染上亿人,公共场所关闭,医院人满为患,停尸房爆满。这块墓地提醒我们,这种大屠杀不该被历史所遗忘。今天,当我们提及一场大流行病的时候,问题不在于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这是美国六集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以下简称《流行病》)中描述1918年发生的全球性流感的一段话,然而,这段话又像是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实描述。

纪录片《流行病》于2020年1月22日在Netflix上线播出,豆瓣评分8分。《北京青年报》发文称这部高分纪录片“适逢其时”“让我们深思疫情和未来”[1]。该片从政府公共卫生决策、公共健康防御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病毒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多元化的视角来聚焦流感,采用平行叙事的方式记录了全球不同地区的科学家、医护人员与病毒作战的经历和故事,对观众而言,是一次重要的科学传播。科学传播的责任在于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有反思的科学精神。

一、监测病毒:从“抗疫策略”转向“防疫策略”

科学传播可以分为专业内容的传播(科学共同体内部)和面向公众的传播[2]。本文中的科学传播指后者,即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

在我国主流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多采用了“抗疫”“战疫”这样的词语,如央视网制作“战疫最前线”专题网页,并附宣传语“每个人都在最前线”;新华社推出“一线抗疫群英谱”;人民网推出“这是我们的战疫”特别报道等。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制作的多语版图书《大国战“疫”——2020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中》也于近日出版,真实再现了中国举国战疫的历程。

以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为标志,我国31个省市先后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采取了疫区封锁、交通管控、停工停市停课、隔离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全民居家隔离等严格的管控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扩散。但是,采用围堵策略进行举国抗疫所耗费的资源以及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3]

正在兴起的流行病预防学(science of pandemic prevention)主要有三个目标:提早识别地方性流行病(epidemics),评估地方性流行病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s)的概率,在致命的地方性流行病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之前遏制它们。纪录片《流行病》通过几位主角的工作故事,向观众普及了流行病预防科学的理念和知识。

丹尼斯·卡罗尔是美国国际开发署新兴威胁部门总监,也是致力于建立全球病毒防御系统的流行病预防专家。他所在部门的职责在于追踪、侦测、预防新兴病毒的威胁。丹尼斯·卡罗尔的研究认为,人类控制致命病毒的关键在于改变态度,即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要在病毒感染人之前就监测到它并与其战斗,而不能等病毒感染了人类才有所行动。他提醒各国政策的制定者、规划者以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领袖,要严肃思考“主动预防流行病”问题,“必须做好准备,必须要时刻警醒”。

埃及的加兹·卡亚利博士与丹尼斯·卡罗尔同属于流行病病毒的监测者,他们被称为“病毒猎手”。由于多数新兴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然后感染家养动物,继而传染给人类,因此,加兹卡亚利博士将病毒监测源头扩展到最上游,即加强对野生动物及家养动物饲养员的监控,目的是为了切断从动物到人的传播渠道。加兹·卡亚利的科研团队走遍了中东地区,在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中追踪病毒,尤其关注近几年和重大传染病密切相关的蝙蝠。他认为:“越了解病毒的来源,就越能做好准备。”在片中,加兹·卡亚利博士还特别提出了“同一个健康”理念,即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在全世界追踪病毒源头,做好监控和准备工作,并开展持续性研究。

片中的另一位野生动物医学研究者黛布·卡特,她的团队是监控美国东南部的野生动物疾病,追踪携带流感病毒的野生鸭子,对其进行取样并展开分析,此举也是病毒监控、侦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病》中的这三位病毒学研究者,都体现出主动深入现场监控病毒、积极预防流行病发生的理念和行动。针对此次新冠疫情,我国有学者反思:“一些公共卫生人员忙着写论文、做科研,却很少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公共卫生队伍实战能力退化,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4]

上一篇:三亚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现状及其母亲相
下一篇:没有了